小儿外伤的处理办法
Mon Nov 12 00:00:00 CST 2012浏览量367
一、常见的损伤类型
(1)挫伤是指软组织损伤,多见于四肢和头部。挫伤后皮肤留有青紫块,这是因为受伤后皮下血管破裂、出血所致,常疼痛和肿胀。如出血较多积聚于软组织内,即可逐渐形成血肿。(2)裂伤是指皮肤、皮下组织有裂口。小儿跌跤时往往头部先着地,或撞于台角上,因此裂伤中以头皮裂伤最为多见,其次可见于面部及四肢等部位。头皮裂伤后往往出血较多。
(3)骨折、关节脱位骨折多见于四肢,常因跌倒或高处坠地造成。骨折引起骨膜及骨膜下血管破裂致内出血,因此表现局部肿胀明显。与伤筋、挫伤不同,骨折或关节脱位时肢体活动明显受限。若骨折两端有错位时,则可呈现局部畸形。锁骨骨折或桡骨头半脱位的小儿,常拒绝举起患肢。
(4)大块皮肤撕裂伤多因交通事故引起。多见于四肢。小腿、足部大块皮肤撕脱可呈脱袜状。常伴有筋膜肌肉挤压或撕脱。有时有骨折或内脏损伤。
(5)颅脑和内脏损伤轻型的脑外伤指脑震荡或有颅骨骨折,伤后可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,伴有头痛、头晕、呕吐等。婴儿表现烦躁不安。较严重的是指脑挫裂伤,脑干损伤或颅内出血,有呕吐、昏迷、抽搐和瞳孔改变。有时伤后初期可无昏迷、隔数小时后又出现嗜睡或昏迷,如不及时抢救,可危及生命。腹部内脏损伤常见有肝脏、脾脏破裂,肠穿孔或肾挫伤。常伴有上述的休克、腹膜炎等症状。如肾脏挫伤可见肉眼血尿或小便显微镜下检查有少量红细胞。
二、治疗
(1)小的挫伤一般不治能自愈。如皮肤下小范围的乌青块不进行任何治疗,经过1~2周,乌青块可转为淡黄颜色,然后呈完全正常皮肤而自愈。对皮肤表皮擦伤,创面用生理盐水清洗,并保持创面干燥,能较快愈合。如血肿范围较广时,可用消瘀散外敷,以促进其吸收。必要时可用止血药或抗生素,预防继发感染。自行车钢丝圈所轧的足踝部之挫伤,因局部血供较差,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,才能愈合。
(2)裂伤或裂伤后出血不止的都需扩创、缝合治疗,故应立即去医院急诊。家长应注意保护伤口的清洁,用干净纱布压迫伤口达到伤口不被污染及起暂时的止血作用。小范围的表皮裂伤,伤口较浅,出血已停止的,伤口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。头皮裂伤,须去医院。
(3)外伤后怀疑小儿有骨折或脱位,家长应让小儿肢体保持适当的体位,以防错位。治疗小儿骨折大部分在x线透视下复位,石膏固定后保守治疗,极少需手术切开复位。石膏固定,要注意是否因骨折部位的继续肿胀而显得越来越紧,如石膏固定太紧可致患肢远端缺血、缺氧,引起后遗症。此时可表现为肢体远端肿胀、皮肤苍白、皮肤温度低、动脉搏动摸不到,应及时去医院治疗。石膏固定后2~3天内应复诊,可进行X线透视,了解骨折断端对位、对线是否良好,如位置不正,可及时纠正,拖延时间太久,会影响治疗,失去闭合复位的机会。严重者需进行手术复位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。关节脱位,按一定手法复位即可见效。
(4)大块皮肤撕脱伤需急诊入院治疗。
(5)脑震荡、颅骨骨折时及时就医。
三、预防
(1)不要给小儿玩弄刀片、小刀。刀剪等要妥善收藏,以防锐利器械误伤。
(2)家庭内家具、墙角凸出部位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。门窗、楼梯口装防护木栅栏。
(3)对较大儿童应进行交通安全教育,不要乱穿马路。小儿搭坐成人自行车,应在钢圈外备防护罩。
(4)有桡骨头半脱位史的小儿,应避免牵拉上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