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弟子规》感悟——马静
Tue Apr 03 00:00:00 CST 2012浏览量583
在这本书的封面上看到这样几个字——“幸福人生讲座”。幸福是个美好的词,大家都希望与幸福相伴,但是现在往往大家都感受不到幸福,甚至反复的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:幸福在哪里?读过这本书后,你会觉得,就像前言中所说,幸福不是拥有的多,而是计较的少。只要我们懂得珍惜,眼前拥有的一切就都是幸福的理由。
这本书中,蔡教授利用自已以及身边朋友的实例为大家结合《弟子规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,我读了前几讲之后,就已经有了很深的感触。当我深入去理解的时候,能感觉到之前做过的一些事是不妥的。由此可见,《弟子规》是做人的规范,弟子规的字句可以帮助大家正身,这本细读《弟子规》,帮助我们梳理了学习做人的真谛。
我想我还是从“孝”谈起,百善孝为先,能够对父母长辈尽尽孝道也是一种幸福。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种行为,而父母长辈又是我们最亲近的人,因此从孝中是最容易感受到幸福的。
“父母呼。应勿缓。父母命。行勿懒。父母教。须敬听。父母责。须顺承。”这是《弟子规》中我们熟悉的一句话。
这整段文字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对待父母,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。当今社会常有年轻人对自己的父母言语感到不耐烦,有时候表面上看跟父母在对应,口气不会很大声,但是心里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,殊不知就是这仅有的一点不耐烦的念头对父母都是一种伤害。其实我们在工作岗位上,在社会当中,对别人尚能有一份微笑和爱心,那对我们至亲的父母就更应该毫不吝啬的付出我们的爱。当你从心底里对父母长辈做到了孝,那么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,才能真正的对他人付出爱心。特别是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,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,在孩子中开展《弟子规》等蒙学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,引导幼儿从小就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,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怎样做人,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我们在对孩子进行《弟子规》教育教学就是从孝开始的,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孩子感知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,从而萌发孩子爱父母,爱长辈的情感和行动。
在第九讲当中,蔡教授提到要只看到别人的优点,不看缺点,对这一点,我的感触也很深,无论是同事之间、朋友之间都是这样,只有在这样你才能在包容中感到幸福。由此也可以迁移到我们的工作当中,对于每一个孩子,我们都应该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,这也就是当下所说的赏识教育。没有种不好的庄稼,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;没有教不好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!家长和老师怎样对待孩子,决定了孩子的一生!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,是充满人情味、富有生命力的教育。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、尊重、理解和爱。就精神生命而言,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,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,发现并表扬,逐步形成燎原之势,让孩子在“我是好孩子”的心态中觉醒。
总之,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,帮我叩开了幸福的人生的大门,我依然想引用前言里的一句话作为我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:幸福不是拥有的多,而是计较的少。